一、舉刀啥意思?
“弓刀石馬步箭”是舊時武科考的項目。自打唐朝武則天稱帝,于長安二年(702)開設武科舉考試,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終止武科舉考試,歷經唐、宋、金、明、清五朝1199年,考試內容雖各朝多有變化增減,但有關武藝的考量,大抵不離“弓刀石馬步箭”。
所謂“弓刀石馬步箭”,指步射、馬射、開弓、舞刀、掇石,是清代武科考外場內容的簡稱。這五項內容綜合考察考生的射箭本領(包括射遠和射準)和膂力,包括了武技和身體素質的考核。
清朝是武科考的鼎盛時期,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等級??荚嚪謨葓鐾鈭?。內場考策論,外場考武藝。外場即弓刀石馬步箭。
考試程序,頭場馬射,二場步射和技勇(硬弓、舞刀、掇石)。三場為內場,試策兩篇,論一篇。馬箭,馬道旁側立箭靶,縱馬兩回發9箭,康熙時的定制是中3箭為及格,不足3箭不準參加步箭測試。步箭,立射80步外的布靶,發9箭,康熙時的定制是中2箭為合格,不足2箭不準參加技勇測試。乾隆時改為距靶30步,發6箭,中2箭為合格。
技勇考試第一項是開弓。開弓,就是開拉力大的硬弓,硬弓指8個力、10個力、12個力三種(1力為10斤),超過12力的弓為頭號弓也叫出號弓。考生自選硬弓,三次拉滿為合格。第二項是舉刀,刀分三等,即80斤、100斤、120斤。刀形如青龍偃月刀??忌芜x一種刀,必須能在前胸后背舞刀花數次。第三項是掇石,石分三等,即200斤、250斤、300斤??忌芜x一等石,或提起、或舉起、或抱起……必須離地一尺,方算合格。技勇三項(弓刀石)必須有兩項合格,才能進入三場內試,參考策論。
在冷兵器時代,武科考的這些內容,對選拔身強力大、弓馬高超,又懂兵書戰策的將才無疑是有作用的。例如,清初順治八年(165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王玉殿參加浙江武鄉試,三弓九箭,箭箭中靶。舞刀用120斤大鐵刀,一連舞了88個胸背刀花。掇石,他抓住300斤石,舉過頭頂,“負石以走,舉重若輕”。他還擅長避箭??脊倭畋咳サ艏^射他,他手持雙锏,左右撥擊,箭落如雨,他卻毫發無傷。因此獲得鄉試解元。第二年,他參加會試獲會元,參加殿試獲狀元。
各朝武科考,本意在選拔諳曉韜略,明習戰陣,長于騎射,臂力過人,有克敵制勝之能,守土安邊之策的將才。但這些考試內容往往過分重視武藝的考核,輕視兵法的測驗。實與選將才相距甚遠。明末曾有舉子發出“今日選將才乎,選家丁乎”的質疑。指出將才“須存將體,須識將略”。“至于騎射,雖武人所有事,到臨陣之時,也全不恃此”。至于真能舉石300斤,舞刀120斤,“有力誠有力,一旦遇敵,安所用之?”一般戰將都不靠這個,何況大將呢?在這位舉子的眼里,武考內容是在選家丁、保鏢、護衛,而不是選帶兵打仗的將才。
縱觀歷史,也確是如此,各朝名將,出身武舉的寥寥無幾。如唐朝郭子儀,實屬鳳毛麟角。似宋朝狄青、韓世忠、岳飛,明朝俞大猷、戚繼光等,都沒有出身武舉的資歷。
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西方科技的引進。戰爭形勢已逐漸由火器代替了冷兵器,到了清朝末年,“弓刀石馬步箭”的武科考項目早已沒有了實際意義,反而對講求武備、選拔人才有所妨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不斷有有識之士上書朝廷請求廢止武科考。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朝廷終于下詔:“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后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敝链耍瑲v經唐、宋、金、明、清五朝的武科考終于壽終正寢了。
然而弓刀石馬步箭的習武項目卻并未銷聲匿跡,它們逐漸融進了運動和演藝領域。民國以來,光北京就有數家武術社教練弓刀石馬步箭,最著名的是健身武術總社的赫壽巖老師。他是清末武舉出身,有百步穿楊之能,他除了弓刀石馬步箭外,還長于楊氏太極拳,氣功、中醫、正骨。在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上,赫壽巖老師就任射箭組總裁判長。
馬箭、步箭成為了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在民族形式體育運動會、蒙古的那達慕大會,以及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上都可以看到馬步箭的競賽。弓刀石則成了雜技團的表演項目。最著名的是北京的張氏家族:張玉山、張寶忠、張英杰、張少杰。再算上張少杰的后人門生,至少是五代了。他們表演的項目叫“舉刀拉弓”。舉刀,即是演練武科考用的大鐵刀,最重的刀達到160斤、180斤。表演項目有:刀闖四門、單手舉刀過頂、舞刀花、一手三刀(單手撇刀、舞脖花、背后花掛脖)等。拉弓,則用長1米8左右,拉力在160斤到180斤的硬弓,內容有:力開硬弓、力開單弓、力開雙弓、力開六弓等。
二、沒有專用薯格切刀怎么切?
工具/原料:馬鈴薯 (3個),水 適量,搜刀 1個。
方法/步驟:
1.首先我們大家先準備幾個馬鈴薯,看自己需要做多少來定,接著我們用刮皮器把馬鈴薯的皮去掉。
2.把馬鈴薯去皮以后,用搜刀橫著搜一下。
3.接著我們大家用手拿好馬鈴薯,再豎著搜一下,用刀切下來,然后依次都這樣制作即可。
4.最后我們把削下來的薯格放入水中清洗一下,篩出淀粉,最后控掉水分,這就是切薯格的簡單方法。
三、切格瓦拉是誰?
關于“切格瓦拉是誰”這個問題,我給簡單介紹一下他的大事記吧。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父親是著名醫師,他本身也選擇習醫的道路,后來棄醫從戎、獻身于革命,從事游擊戰。他與古巴的卡斯特羅并肩作戰,是古巴共產黨、古巴共和國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1965年離開古巴后到其他拉丁美洲的叢林繼續從事革命的游擊戰事業。1967年10月8日在玻利維亞被捕,10月9日,被美國支持的玻利維亞軍人政權槍決?!稌r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
?1928年6月14日,在阿根廷出生。
?1947到1953年,就讀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大學醫學系,期間游歷拉美大陸。
?1953年3月,大學畢業,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國。
?1954到1956年,在墨西哥做過攝影師、記者、編輯、醫生,繼續著他流浪的革命。
?1955年7月9日,墨西哥城思帕蘭街49號,格瓦拉和卡斯特羅一見如故,成為革命戰友。
?1956年11月25日,作為卡斯特羅率領的82名起義者中的一員,乘“格拉瑪”號游艇從圖克斯潘港口出發,經過七天七夜的顛簸,12月2日抵達古巴。
?1956到1958年底,參加古巴馬埃斯特臘山等地的武裝斗爭。
?1959年2月9日,古巴內閣會議授予切·格瓦拉古巴國籍,享有與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權利。
?1960年10月22日到12月9日,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捷克斯洛伐克、蘇聯、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等社會主義國家。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統一組織改組為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格瓦拉被任命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1964年12月9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紐約舉行辦的聯合國第十九屆大會。
?1965年2月2日,格瓦拉率團訪問中國、法國、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參加亞非團結組織第二屆經濟討論會,這是他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最后一次重大表演。
?1965年3月,在古巴神秘消失,給菲德爾·卡斯特羅寫了辭別信。這封信見證了一段偉大的友誼。7個月后卡斯特羅在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宣讀切·格瓦拉寫于4月1日的辭別信。
?1965年4月18日,格瓦拉出現在坦桑尼亞,隨后到了剛果,在剛果前后7個月時間,但這段時間的格瓦拉暗淡無光。
?1966年3月,格瓦拉抵達布拉格。在這里的3個月,甲殼蟲樂隊的歌聲讓他成了一名搖滾迷。
?1966年11月7日,格瓦拉到達玻利維亞尼阿卡瓦蘇河畔卡拉米那農場,這里成為他在玻利維亞開展游擊戰的據點。革命的烈焰即將在這塊苦難的土地上燃起。
?1967年3月25日,格瓦拉召開了全體游擊隊員大會,決定為游擊隊取名為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
?1967年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拉依格拉村被殺害,時年39歲。
四、切格瓦拉的事跡?
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生于阿根廷,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切·格瓦拉是古巴共產黨、古巴共和國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
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捕,繼而被殺。死后肖像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征。
《時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
五、切格瓦拉原型電影?
原型就叫切格瓦拉是拉丁美洲的著名社會主義革命家切格瓦拉
六、切格瓦拉女朋友?
古巴導彈危機之后,切格瓦拉與卡斯特羅意見出現分歧,于是他辭去古巴黨內一切職務,放棄古巴的國籍,去國外繼續搞武裝斗爭,格瓦拉先是去了扎伊爾,后又去東歐轉到玻利維亞,在這個時候,格瓦拉遇見了自己的女友羅拉。
七、切格瓦拉古巴地位?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出生于阿根廷羅薩里奧,阿根廷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1]
切·格瓦拉是古巴共產黨、古巴共和國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級領導人,1965年離開古巴后到第三世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擊戰爭。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捕,繼而被殺。切·格瓦拉死后,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征?!稌r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
八、大麥拉格是啥意思?
大麥就是大麥,拉格就是普通的淺黃色下發酵的啤酒
九、切格瓦拉是什么生肖?
切格瓦拉生肖是龍。
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1928年6月-1967年10月),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等,是古巴共產黨、古巴共和國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1967年被捕被殺,死后肖像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征?!稌r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
十、切格瓦拉電影深度解析?
西班牙、法國合拍的電影《切·格瓦拉》,拍攝于2008年,由本尼西奧·德爾·托羅(Benicio del Toro)主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是關于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切·格瓦拉的傳記電影。電影按時間順序貫穿故事始末。
1964年,在哈瓦那,切接受記者麗莎·霍華德(Lisa Howard)的采訪,被問到拉丁美洲的改革是不是在傳遞“古巴改革的信息”。在1955年的墨西哥城,切在一次集會上第一次遇見菲德爾·卡斯特羅。他聽著卡斯特羅的計劃,并加入了七二六運動。1964年在聯合國大會之前,切·格瓦拉發表了一次演講,演講中他怒斥美國帝國主義,堅定自己的政治承諾,宣稱“這是付出生命的斗爭”(this is a battle to the death)。
1957年三月,哮喘發作的格瓦拉和他的革命團隊與卡斯特羅的隊伍會面。1957年3月18日,他們一起襲擊了一個軍營。1958年10月15日,游擊隊到達了比亞克拉拉省。格瓦拉在圣克拉拉戰役的巷戰中,展現了其游擊隊員的作戰技術。到了影片結束,他們勝利了。隨著古巴革命的勝利,格瓦拉去了哈瓦那,說道:我們贏得了戰斗,革命現在開始(we won the war, the revolution starts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