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格納魏格納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是魏格納出版的書。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2日),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魏格納根據大陸的外形、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古地極遷移等大量證據,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個泛大陸,這個超級大陸后來分裂,經過兩億多年的漂移,形成了人們今天所知道的海洋和陸地的分布形態。
2. ()的魏格納
魏格納認為,大陸不是固定不動的堅硬地塊,而是一個較輕的硅鋁層,它漂浮在粘性很大的液態的硅鎂層之上,就好像冰浮在水上一樣。由于受太陽、月亮的吸引力和地球自轉時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它會發生移動。而在移動時,由于各處的快慢方向不一致,所以產生了大陸的分裂現象。 許多學者和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
地質學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以及和加納的阿克拉海灣相隔的南美洲巴西境內,都找到了一片年齡為20億年,外貌帶有像樹皮一樣紋理的古老巖層。
古生物學家發現,各大陸不僅生物進化的基本序列相同,而且具有許多相同的生物化石種類。
如在東非和南美2億年前的地層中,都找到了相同的各類陸生爬蟲類化石,在西歐和北美甚至有著相同種屬的庭園蝸牛和蚯蚓的分布。
那些陸地生長的動植物是絕不可能經由海域從一塊大陸遷徙到另一塊大陸上去的。
3. 魏格納哪里人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完成了《海陸起源》一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學說”。
1915年,世界大戰的炮聲尚未停息,震驚全球的不朽之作《海陸的起源》問世了。
在書中,魏格納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綜合了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事實,系統地論述了關于大陸漂移的觀點和論據,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魏格納引用地球物理學重力測定的結果和地震波傳播速度在大陸與洋底的明顯差別,指出洋底下面的巖石要比陸地下面的巖石要重得多,進而得出大陸與洋底具有不同性質的結論。
作為新地球觀的經典之作,《海陸的起源》一出版就轟動了德國和歐美地區。它以驚世駭俗的觀點,從根本上改變了100多年來人類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與起源的認識。
4. 關于魏格納
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主 要論點是:規在的美洲、非洲、亞洲、歐洲、澳洲及南極地區, 在古生代是一個單一的大陸 ——泛大陸。花崗巖質大陸像 冰山在海洋中一樣漂浮在玄 武巖質基底上。
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的作用。泛大 陸在中生代分裂成幾大塊,最 先是美洲和歐洲、非洲分離, 中間形成大西洋,接著澳大利亞南極和亞洲分離,中間形成印度洋,移動大陸的前沿遇到玄武巖質基底的阻擋.便發生擠壓和褶皺隆起為山、而移 動過程中脫落下來的大陸“碎 片”,便成了島嶼。
這個漂移 過程很緩慢,直到第四紀初期 才形成規今地球上海陸分布的 輪廓。 大陸漂移說較好地解釋 了今未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地 形、地質構造、古生物群落的 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陸古生代后期冰成層的分布等一系 列問題,并可解釋許多地質學上的以前無法解釋的難題,如 過去人們對南極發現煤層迷 惑不解,其實,在石炭紀時,南 極正好位于南緯25度附近, 是熱帶雨林地帶。
大陸漂移說 發表后,在全世界地學界引起 很大震動,許多人為之喝彩; 但在當時,海陸位置固定說占統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許多“權威”的指責和嘲諷。有人稱 之為“大詩人的夢”,更有人稱 之分“瘋話”。魏格納自己也由于證據不夠充分而遺憾地說;“漂移理論中的牛頓還沒有出 現”。
5. 魏格納全名
滌魂圣槍·賽娜
于9.22版本登場,賽娜的定位是輔助或者AD 角色。
塞娜背景介紹:
賽娜的光明哨兵之路是從黑暗開始的,一切要從黑霧說起。賽娜在很小的時候就首次遭遇了黑霧。當遠處的蝕魂夜造成的船只殘骸飄到她故鄉的海灘,殘骸中的黑霧便在生命的接觸下覺醒。她和她的村莊在隨后的靈魂風暴中幸存了下來,全靠當時身在附近的一位哨兵。然而在襲擊過后,黑霧就不知為何始終追隨著賽娜。
6. 魏格納提出了
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1910年提出的。該學說認為在古生代后期(約三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相應地也存在一個“泛大洋”。
后來,在地球自轉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陸的花崗巖層分離并在分布于整個地殼中的玄武巖層之上發生漂移,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海陸分布。
該學說成功解釋了許多地理現象,如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問題;非洲與南美洲發現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發現相同的冰磧物;南極洲發現溫暖條件下形成的煤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