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喀拉塔格山
喀拉米爾山其主體部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克什米爾的交界線上。喀喇昆侖山位于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在地理學上是指一組由眾多高山組成的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起自帕米爾高原,東南止于西藏高原西北部,長約800公里,寬度較大,最寬處約240公里。喀喇昆侖山脈平均海拔6100米,共有19座山峰超過7000米,8個山峰超過7500米,4個山峰超過8000米,其中喬戈里峰高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2. 喀拉塔格山口
格根塔拉,蒙古語,意為遼闊明亮之草原。
3. 喀拉塔格山地圖
讀ba(一聲)yan(二聲)ka(一聲)la(一聲)shan(一聲)。
4. 喀拉塔格山有玉
巴顏喀拉山的讀音是bā yán kā lā shān 。
巴顏喀拉山脈是青海省境內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主峰位于瑪多縣西南、巴顏喀拉山口西北,藏語名為勒那冬日,海拔5266米。西接可可西里山,東連岷山和邛崍山。
巴顏喀拉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巴顏喀拉山北坡平緩,南坡深切,多峽谷。山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屬高寒荒漠草原,人煙稀少,只有藏人在此從事畜牧。山間谷地上,牦牛、綿羊遠近成群。
5. 喀拉塔格山高度
巴顏喀拉山的“喀”讀kā
簡體部首: 口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釋義
◎ 〔~嚓〕象聲詞,形容折斷的聲音。
◎ 象聲詞:~的一聲,把樹枝折成兩截。
組詞
◎ 喀吧 kābā
[crack] 象聲詞
喀吧一聲,鉛筆尖斷了
◎ 喀布爾 Kābù’ěr
[Kabul] 阿富汗首都,人口37萬
◎ 喀嚓 kāchā
[crack] 即“咔嚓”,象聲詞。斷開的聲音
◎ 喀秋莎 kāqiūshā
[Katyusha] 火箭炮的一種,能成排發射炮彈,也寫作“卡秋莎”
◎ 喀斯特 kāsītè
[karst] 巖溶的地形地貌,因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喀斯特高原最為典型而得名
造句
一、喀什地區處在中亞腹部,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帶。
二、喀什凹陷北部地表構造出露有多處油砂,分布層位主要是中新統安居安組和帕卡布拉克組,次為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
三、兩條河流匯入巴爾喀什湖,維系著兩百多萬哈薩克人的生活。
四、具體地說,就是今天的中國加上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以東,蒙古高原和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
五、在斯里納加一個寒冷的早晨,喀什米爾船夫集結在浮舟菜市場。
6. 喀拉塔格山怎么樣
昆侖山脈南支的一部分巴顏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舊稱巴顏喀喇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巴顏喀拉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它位于黃河源頭與通天河之間,屬于昆侖山脈中支東端。該山地勢高聳,群山起伏,雄嶺連綿,景象恢宏。它是龐大的昆侖山脈南支的一部分,走向為西北----東南,向西為可可西里山脈,向東與四川的岷山、邛崍山相望。
7. 喀爾勒克塔格山
勒喀的讀音:lè kā
“勒”,現代漢語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lè、lēi,最早見于金文時代,在六書中屬于形聲字。“勒”的基本含義為套在牲畜上帶
帽子的籠頭,如馬勒;引申含義為收住韁繩不使前進,如懸崖勒馬。
在日常使用中,“勒”常做動詞,表示雕刻,如勒碑。
8. 喀拉塔格山在哪里
“巴顏喀拉山”讀音:bā yán kā lā shān 。
1、巴顏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是龐大的昆侖山脈南支的一部分,走向為西北----東南,西接可可西里山,東連岷山和邛崍山。
2、巴顏喀拉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巴顏喀拉山北坡平緩,南坡深切,多峽谷。山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屬高寒荒漠草原,人煙稀少,只有藏人在此從事畜牧。山間谷地上,牦牛、綿羊遠近成群。
3、巴顏喀拉山脈是青海省境內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主峰位于瑪多縣西南、巴顏喀拉山口西北,藏語名為勒那冬日,海拔5266米。
4、巴顏喀拉山屬于大陸性寒冷氣候,空氣稀薄,氣候酷寒,一年之中競有八九個月時間飛雪不斷,冬季最低溫度可達-35℃左右,因而許多5000m左右的雪山有經年不融的皚皚積雪和終年不化的凍土層。而溫暖季節則比較短暫,一般只有三個多月時間,而且氣溫較低,即使是盛夏季節,最高氣溫也不過10℃左右。
5、巴顏喀拉山主要景點:唐蕃古道、巴塘熱水溝、巴塘天葬臺、三江源自然保護。